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黑龙江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全文】(2)

时间:2016-08-05 11:57来源:www.gepresearch.com 作者:黑龙江省政府 点击:
【摘要】近日,从黑龙江省政府获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下发。详情如下:

  二、坚持科学实施

  (四)技术要领。一是处理好景观和功能的关系。要将自然生态功能融入到景观中,做到功能和景观兼具。避免过于注重景观而忽略了园林对水的自然吸纳、净化功能,加大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二是处理好生态和安全的关系。对大概率的小降雨,要从涵养生态的角度留住雨水;对小概率的大降雨,要以安全为重,确保妥善及时排水防涝。三是处理好“绿色”与“灰色”的关系。要倚仗自然力量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实现“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实现互补,不能顾此失彼。

  (五)技术路线。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源头减排是在城市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易形成硬质下垫面处,雨水产流与汇流形成的地区着手,尽可能将径流减排问题在源头解决,分解市政管网等排水设施的压力,在建筑和小区等开发建设过程中,结合区域雨水排放管控制度,落实雨水径流控制的要求;过程控制是利用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雨水径流的过程控制和调节,延缓或者降低径流峰值,避免雨水与径流的“齐步走”;系统治理是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整体布局谋划,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建设海绵城市。为实现以上技术路线,住建、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统筹规划、有序建设、精细管理,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切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要从传统“快排”模式,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主要工程技术措施。“渗”: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渗透作用,减少径流,涵养水源,积存水资源;“滞”:通过雨水滞留,以空间换时间,降低排水强度,延缓峰现时间,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降低灾害风险;“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净”:减少面源污染,降解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等主要污染物,改善城市水环境;“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排”: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三、加强规划引领

  (七)尽快编制规划。各市、县要按照《指导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和《黑龙江省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技术指引》要求,加大科学论证力度,科学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指标、实施策略和重点实施区域,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委托有资质和经验的单位编制完成,并由同级政府批准实施。编制城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系、排水防涝等相关专项规划,要把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其中,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使海绵城市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相互协调与衔接。划定城市“蓝线”和“绿线”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将城市规划区中的河流、湖泊、沟渠、湿地和绿地、林地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禁建区和限建区范围。要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违规超排,切实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刚性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块。

  (八)严格按规划实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严格实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相关规划统一实施管理。城市规划许可和建设项目审查审批必须考虑新建改建工程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要求。施工审图机构在进行设计文件审查时,应将工程设计是否落实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作为重要的审查内容。在建设工程立项、选址、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审查内容,将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纳入施工监理范围。健全雨水设施质量检验检测等制度;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前,应当复核雨水年径流量控制率指标;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报相关部门备案。

  四、新旧城区分类实施

  (九)加快海绵型城市新区建设。各类城镇新区、园区和开发区建设和新建项目均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系统实施。要制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目标要求、技术方法系统纳入新区建设的具体规划和工程实践中,全面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水系保护与修复、地下管网和调蓄设施等工程建设,确保雨水径流特征在新区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要求。

  (十)有序实施海绵型旧城改造。既有旧城区要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改建、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绿化更新改造等有序推进,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突破口,因地制宜采取微地形处理、透水铺装、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等措施,推进区域整体治理,提高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目标。要对经济承受能力、资金利用效率、轻重缓急、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科学确定建设内容、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资金,避免大拆大建。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