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垃圾焚烧如何破题?(2)

时间:2016-05-13 17:03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信息发布 点击:
一方面是生活垃圾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垃圾分类进展缓慢、填埋场地紧缺、焚烧遭受抵制。垃圾处理之困局该如何破解?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
垃圾焚烧发电厂被居民区环绕,每天有上千吨垃圾运进来,又有烟气排放,居民能乐意吗?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投产以来,常州公司与周边村民始终和睦相处,并没有因常州公司是一家垃圾焚烧企业而引起村民的紧张。
 
针对二噁英问题,常州公司在规划论证期间,也有群众提出质疑。为了消除他们对垃圾焚烧厂的疑虑,在项目论证期间,常州市政府就带领村民代表到上海考察运营的垃圾焚烧厂。即使是现在,常州公司对附近百姓乃至公众也是开放的。
 
“厂里与村里建立了村企联系制度,每个季度都邀请村民代表到公司来开会,向他们公布相关指标、回答疑问。”常州公司副总经理廖国勇介绍,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自2008年建成投产至今没有收到一起关于环境和空气污染方面的投诉。
 
那么,如何建立一套“自下而上,双向交流”的对话机制,让信息充分透明,促进在运营商与公众之间及时建立信任?从常州公司的实践来看,居民对定期参与座谈会交流具有较强的积极性。根据常州项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认为开展与周边居民的定期座谈交流活动有助于增强信任感的占到56.5%。
 
广东博罗焚烧项目也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距离博罗县湖镇镇新作塘村1.1公里的一片青山绿水处,家长们带着孩子穿梭在花木之间拍照留念。这里矗立着几座岭南风格的建筑,亭子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很难想像,这里是博罗垃圾焚烧发电厂所在地。
 
其实在4年前,政府公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将选址于此,因“邻避效应”,遭遇当地村民的抵触。为了将信息准确全面传达给公众,消除公众疑虑,早在立项前,博罗县主要领导就亲自带队,考察各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为了让公众了解这个项目,博罗成立了10个工作小组,干部进村入户,组织科普活动,讲科学、讲道理,进行理性引导。对于小部分仍不理解甚至聚集的群众,工作组尽最大努力进行劝导,且承诺“环评通不过,坚决不建”。即使这样,事情也没有一帆风顺。2013年10月,博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入环评公示阶段,依然遭到了距离项目选址约1.1公里的新作塘村3000多名村民的反对。
 
事实上,这也是其他地方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沟通不足,原本用于消除群众疑虑的环评公示,反倒成了公众疑虑最多的环节。
 
“亲眼看最有说服力。”为了打消村
 
民们的疑虑,博罗分批组织村民到常州、江阴等地已建成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参观考察,让他们对这一项目的安全性有客观了解。最终,政府组织8次、共500多人次村民外出考察。
 
期间,环评单位通过网站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第二次环评公示,报告书简本还被放在评价范围内行政村村委会,用于周边居民查阅。政府有关负责人还通过媒体,对公众关注的选址、建设单位、环境污染、二噁英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公开回应。
 
有业内专家对此表示,地方政府在民生项目中,只立足于说服公众项目“无害、必须建”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群众认识到“安全、有何益”。同时,要直面项目建成后对周边群众造成的影响,“要通过沟通,把解决群众的民生和发展问题相结合。”
 
博罗不仅对村民的意见和诉求进行积极回应,还切实部署解决了全村饮用水安全、村民就业、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常监管等问题。一系列有效的沟通举措,群众的现实问题获得切实解决,使不少人的态度悄然改变,从恐惧到接受、从接受到支持,最终,博罗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15年点火运行。
 
有业内人士指出,垃圾焚烧项目要顺利推进,需要政府部门前期工作要做到公开透明。而此前一项关于常州公司的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认为信任政府监管能力的人群占23.5%;认为政府监管能力一般的占58.3%;认为不信任政府的监管能力的人群占18.3%。可见,政府提高公信力和监管能力对提升民众对垃圾焚烧厂接受度有重要作用。
 
在常州公司的环境监管队伍中,还有常州市城管局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驻厂办公,其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常州公司的日常运营。
 
从国内外垃圾焚烧项目的监管水平看,日本等地的政府监管能力显然更强一些。在采访中,一些业内专家表示,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在每个垃圾焚烧厂内专门设置监管团队,并实行监管问责制。
 
信息公开透明是取信于民的关键。杨仕桥说,除了实时环境数据的公布外,2015年光大国际的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累计接待参观1960批次,合计33088人。
 
“我们随时欢迎公众来企业参观和监督。”吴永新说,截至4月10日,宁波公司累计接待369批次、6198人次。
 
“光大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是世界银行和亚行贷款项目,银行每年都会去做调研。他们在当地村民中做调查不需要通知企业,这也是第三方监督。”杨仕桥说,为了让周边的村民享受福利,企业用工是对周边村民优先的。此外,对周边村子的修路等公益设施,企业也投资进行反哺等,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近年来,垃圾焚烧项目遭到公众强烈反对的事件屡有发生。对此,一些地方政府觉得委屈:垃圾焚烧是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垃圾围城”问题,和每个人都有关系,项目建设地点也是经过多方权衡才决定的。而公众也觉得不满:鉴于一些地方垃圾焚烧项目建设运营不透明、监管不严的先例,谁敢保证即将上马的项目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
 
无论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还是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双方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在当下处于源头的垃圾分类利用进展不大的情况下,垃圾焚烧成为垃圾处理一个相对现实的选择。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家对于环境健康风险的高度关注却也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当两种“有道理”的态度发生冲突时,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根源在于公众对地方政府及垃圾焚烧项目信任感的缺乏。
 
公众中普遍存在的不信任感,隔开了双方进行深入交流的可能,也使得垃圾焚烧项目陷入“一反就停”的境地。不信任的背后,是项目上马程序并不公开透明、企业对污染物达标排放承诺难以兑现、地方政府监管存在漏洞等诸多问题。
 
有人拿日本许多垃圾焚烧厂建在城市中心来说事,但日本垃圾焚烧厂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正是因为其长期的透明运行、政府的严格监管、信息的全面公开,才获得了公众的认可、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因此,要打破垃圾焚烧项目一立项或上马就遭强烈反对的僵局,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事实和数据化解公众的疑虑,用公开透明的信息让公众重拾信心、重建信任感。
 
公众信任感的建立,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企业在投资和运营中严格自律,不能为节省成本而“投机取巧”,污染物排放能实实在在达到国家最严标准。一些垃圾焚烧项目在上马时会做出环保承诺,但为了节省投资和运营成本,往往口惠而实不至,导致问题多多、群众抗议。垃圾焚烧企业需要汲取这些经验教训,做到严格自律,让群众对企业恢复信心。
 
公众信任感的建立,从政府角度来看,更需要政府提升自身的公信力。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的不作为或乱作为,使得自身的公信力受到损害。所以一旦碰到本身就存在一定环境风险的垃圾焚烧项目时,公众已有的惯性思维更加深了这种不信任感。要改变这种情况、增强公众的信任感,需要政府部门真正把项目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仅仅考虑“必须性”和“有益性”;需要政府部门强化对垃圾焚烧项目的全面、严格监管,而不是敷衍了事;需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而不是遮遮掩掩。
 
赢得公众的信任不是一句敷衍塞责的空话,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公众真正建立起对企业的信任、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垃圾焚烧项目“一上就反、一反就停”的僵局才有望打破。点击查看全球环保研究网首页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