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环保企业海外行 要有准备地“走出去”(2)

时间:2016-05-31 11:33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信息发布 点击:
环保企业海外行 要有准备地“走出去”
    赵笠钧则认为,我国环保企业把国内积累的治理经验逐渐带到其他国家是必然的,但我国企业目前在国际上给人留下的是“低价低质”的印象。要在国际社会改变这一固有印象,环保企业“走出去”之前要做的准备还很多。
    首先,要加强对品质的持续关注和追求。“我国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实用的环保技术,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同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投资并购的产业布局,引入欧美早期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和设备,就能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获得更大的利润。”赵笠钧说。
    其次,不仅业务要国际化,还要形成跨国化的团队。赵笠钧认为,国际化与跨国化不一样。国际化只需要企业把产品销往海外,但跨国化是要在海外建立办公室,组建本地化的团队,实现跨文化的协同。
    博天环境集团从2009年就成立了专注于海外市场的海外事业部,后来改名为国际业务部,着手双语团队培养、国际政策法规和项目经验的对标等重要的前期积累工作,陆续承接了世界银行、亚洲银行以及跨国公司的各类国际项目。
    赵笠钧认为,我国环保企业真正“走出去”,应该站在全球视野上,看看我们的并购是否与全球化的战略相协同,对自身成本协同、竞争力的提升有没有帮助。2014年,博天环境投资了丹麦的一家拥有先进正渗透技术的公司,成为其在跨国化发展领域内迈出的重要一步。
    “国外技术需要中国动力。”赵笠钧在此前的一次活动中曾向加拿大前总理建议。以加拿大的清洁技术为例,其清洁技术出口份额在全球的比例,从2008年的2.4%下降到现在的1.3%。如果能把技术产品带到中国,既解决了中国的环境治理问题,又加速了加拿大技术的成长。
    “我现在每天早上7点到办公室,学习1个小时英语。”赵笠钧正在以自身的行动带领整个团队向跨国化发展迈进。2015年,博天环境集团在东欧、非洲、中南美和中亚等地赢取的项目总额超过5亿元。
    如何取信海外客户?
    面对误解或不信任,需要与客户更多地沟通和交流
    中国环保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常常“水土不服”。“企业常常被误解或不受信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还是不够。”赵笠钧认为,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有差距也有优势。
    实际上,我国有全球最大的环保市场,也面临最复杂的环境问题,催生了很多掌握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的企业。
    “我们需要和国外的客户更多地沟通和交流。”赵笠钧提到他在中阿环保合作论坛上遇到的情况,一些来自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负责人普遍倾向于找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解决环境问题。
    而赵笠钧向他们解释:“你们现在的问题恰恰是过去的十年、二十年我们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有解决的经验。而这些问题对于欧美国家来讲,已经有几十年没有面对过,有经验的工程师可能已经不在一线,相比而言,中国的企业可能更合适。”
    以阿拉伯国家为例,目前阿拉伯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供水问题,其次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问题。过去30~40年,中国经历了十分复杂的环境治理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环境保护技术,这些技术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小企业要“抱团取暖”
    环境商会协助企业跨越不同地区环境法规和政策差异,增进相互了解
    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已经很多年了,有经验也有教训。目前,我国环保企业“小而散”,如何让更多中小企业走出去,赵笠钧给出了一条路径——“抱团取暖”。
    “先‘走出去’的一定是大企业,因为他们有能力对国外市场做更多研究、聘请国际化人才,一旦遭遇风险,不至于伤筋动骨,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于小企业来说,可以‘抱团取暖’,甚至‘借船出海’,和大企业捆绑在一起较为稳妥。”赵笠钧认为。
    在他看来,“走出去”是个系统性的工作,要放眼全局做部署。小企业和大企业“抱团出海”,既有利于小企业开阔眼界,提升对世界的认知,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也有利于大企业摆正心态,认清差距,积极与世界接轨。
    未来,环境商会也将把为环保企业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支持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以更大的力度组织中外环保企业间的交流活动,协助企业跨越不同地区环境法规和政策差异,增进相互了解,抓住时代机遇。
    “无论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都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赵笠钧介绍说,有一家以色列公司曾经找到博天,希望合资建厂,但十分担心其技术被偷学。
    这是在中外合作时经常遇到的情况,赵笠钧对此的看法则很豁达: “合作一定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和足够信任的基础上,寻找比较优势,寻求共赢。合作不是担心自己失去了什么,而是要更注重双方是否获得了更多。”
    而反观我国环保企业自身,赵笠钧则建议,“企业一定要善于学习,敢于拥抱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商业的丛林法则。”他强调,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同时,如果能够抱团,大手拉小手,也会有一定帮助。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